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教育学考研:311中国教育史(下篇)

[复制链接]

55

主题

66

帖子

27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 16:1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一、教会学校在中国举办
(一)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物逊学堂
马礼逊于1818年捐资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1843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年停办,英华书院不是设立在中国本土,但是他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教学以华语为主,主要科目为华语、英语、地理、历史、数学等。
1839年底,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主持并任教师,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物逊而得名。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三)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四)早期教会学校产生的意义
积极方面:1.促进了西学传播2.引进了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3.扩大国人教育视野4.培养了新式教师消极方面:教会学校在性质上市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
二、洋务学堂的举办
(一)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
1.洋务学堂的举办
2.洋务学堂的类别
1862年,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管在北京设立,洋务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3.洋务学堂的特点:
(1)洋务学堂既具有与封建官学、书院、私塾等中国传统不同的新的特点,也保存了不少封建的特点。
(2)封建体现在:1)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2)在“中体西用。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洋务学堂必然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3)洋务学堂的管理具有封建官僚习气。
(3)现代性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早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2)教学内容上,洋务学堂以学习“西文”、“西艺”为主;3)教学方法上,洋务学堂比较能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4)教学组织上,洋务学堂普遍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的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
(二)京师同文馆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它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其目标是培养洋务人才(外国语人才和外交官),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文”、“西艺”。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学校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外国强烈控制。
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三)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左宗棠主张,中国欲巩海防,需整顿水师,欲巩海防,需整顿水师,欲整顿水师,需设厂造船,欲设厂造船,需学习西方先进造船技术,故设此校。
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较早把西方自然学科引进课堂的近代科学和海军学校,为我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洋务学堂举办的意义
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它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资本主义的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它产生之初,并未有意与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相对抗,但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旧教育体系,实际上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
三、留学教育的起步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认为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只靠在国内兴建学堂是不够的,需要到外国学习考察,师彼技长、以图自强,这是派遣留学生的重要原因。
(一)幼童留美
(二)派遣留学
成绩与影响
(1)像外国人展示了刻苦好学、“锐意考求”的求学精神。
(2)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
(3)为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
(4)最重要的影响则是留学生归国后,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三)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的教育意义
第一,传统教育再次受到冲击
第二,留学教育可以培养一批新式人才
第三,学习西方政治学说、哲学等社会科学介绍到中国。
四、“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系统提出“中体西用”理论的是张之洞,这一理论体现于1898年所著的《劝学篇》。全书分24篇,分内、外两篇,内19篇外15篇。《劝学篇》颇合光绪皇帝之意,零“广为刊布”,由此,“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便于海内”“中体西用”随之“举国以为至言”,成为晚清中国思想的主流。 而张之洞撰成的《劝学篇》,围绕着“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张之洞《劝学篇》
1,“中学”、“西学”具体内涵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充分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内19篇外15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而通篇主旨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此后的中国教育改进提供理论模式。
“中学”也成为“旧学”,中学指封建经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在三纲之中,他又特别强调“君臣之纲”的重要作用,以这一纲领作为反对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依据。
“西学”指“西政”、“西艺”两方面。“西政”中有推崇“刑狱立法”(法律制度),他极力反对那些能动摇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政治学说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化。“西艺”即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举办西学的目的在于“治世变”。
(三)“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1,初学西方
2,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中体西用”是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知道思想。此外,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的推广扫清了障碍,也为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从而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3,局限性
“中体西用”为洋务派提供了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知识。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维新派把学堂作为推动维新运动的重要手段,变法之前办了许多学校,最著名的有“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两所。
1,万木草堂
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于广州,这是变法派的第一所学校。
2,时务学堂
1897年由湖南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谭嗣同、江标和支持维新的官吏陈宝箴等人创办的,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廉才常为助教。
3,通艺学堂
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
4,北洋西学堂与南洋工学
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呈请在天津开班中西学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开“办学会”风气之先。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以新学“开民智,新民德”。
维新派广设报馆“去塞求通”,1895年康有为等在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还有康有为等在北京创办的《强学报》。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899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微信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其中关于教育的有以下几项: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戊戍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于1898年创立。它不但是施行学校教育的机关,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同时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均统归大学堂管辖。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始为北京大学。
(二)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今日之患,在民智不开,故土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严复则认为,八股取士有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因此,维新派都主张废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县人,亦称南海先生。他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是我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代表作《新学伪考经》、《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主张
1,论教育与救国
2,变科举、兴学校
3,倡西学、改革教育内容
(二)《大同书》的教育思想
1,人本院
2,育婴员和慈幼院
3,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开民智”、“申民权”与教育作用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他阐述了“民智”与“民权”的关系。只有首先提高了人们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民权政治。
(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这种“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
(三)论学制
梁启超积极提倡兴学校。他在《教育政策私议》一文中,模仿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一个国家教育体制:五岁以下“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21岁为少年期,手中等家庭教育,或师范教育或各种视野、专门学校的教育;22-25岁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
(四)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论师范》集中阐述了师范教育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他主张,师范学校应该办在大学之先,与小学同办,首先要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
《论女学》一文详述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女子教育的好坏,欢喜到家庭和种族的后代,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对于学习的内容,凡男子可学的,女子都可以学。
梁启超重视儿童教育,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写了《论幼学》,集中阐述。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严复,福建候官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曾留学英国。回家后长期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总办。严复译著颇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论》、《原富》等。他是我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人物。
(一)、“三育论”:“鼓民力”“开民智” “新明德”
严复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说的影响,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那个国家的民力强弱、民智高下和民德的好坏。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自强,给人民以智慧。
严复提出三育救国:”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任,“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要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使国民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段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国要变法自强,就不能离开科学,尤其是不能脱离自然科学。他认为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
从严复对西学的态度上看,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也是片面的。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他积极提倡西学是有进步意义的。
六、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
1902年,在官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小学章程》等共六件,8月15年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2,“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实验的学制
1904年(农历癸卯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
(二)废科举、兴学堂
1、废科举的原因
(1)科举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科举制成为新式学堂发展的最大障碍
2、废除科举制的过程
改革科举内容、废除八股取士(1901年1月);递减科举取士名称(1903年11月)停科举(1905年9月)
3,废科举的影响:标志着封建教育的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依赖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
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的紧箍咒,为新思路传播奠基基础。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1905年在中央建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行政机构。1906年在各省建立提学使司,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专管各地方教育事务,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4,制定教育宗旨
(1)《奏定学堂章程》中的教育宗旨: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2)学部颁布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条之核心为“忠君”。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七、清末的留学教育
(一)留学教育
1,留日热潮形成的原因:清朝政府政策上的提倡与鼓励;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中国民族危亡的强烈刺激,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们认识到日本早期派遣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中、日两国地理、文化上比较接近。
2.清末留学日教育的特点:留学生生源广泛,成为多样;研习科目多种多样。
(二)“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1908年以后,随着留日热潮的消退,留学教育进入第三个时期,即以留美为主流的新阶段。
“庚款兴学”: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赔款共计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史称“庚子赔款”。1908年美国决定从1909年开始,将美国所得白银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教育的经费。这一举动为部分相关国家效仿。
特点:学生所学专业多样;考选严格;公费、自费并举。
评价:庚款留美学生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辛亥革命,并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宣传介绍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西方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实用化和科学化;他们之中涌现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胡适等,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11中国教育史所有word版笔记后台回复“311中国教育史”即可获取
(实在太多了,考研菌手打的手都抽筋了,你们就自行获取北宋记忆吧!啾啾,爱你们!)

推荐阅读
2018考研教育硕士333外国教育史框架图!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背诵
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333教育硕士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2018教育学考研:333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复习大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美上海,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